由下而上建立值得人民信賴的司法

eID晶片身份證訴訟

晶片身分證專案主要分為倡議跟訴訟兩塊工作,倡議工作主要由台灣人權促進會進行,訴訟的部分,則由司改會執委林煜騰律師擔任召集人,由司改會支援義務律師團的聯繫和行政事務。

內政部原訂於2020年10月全面換發數位身分識別證(下稱eID),其後以受疫情影響為由,延後換發時程。然而無論確切換發時程為何,內政部至今仍認為戶籍法已賦予eID製發的依據,推行eID亦有足夠法源,包括電子簽章法、資通安全管理法、個人資料保護法等。內政部雖一再強調不會主動蒐集民眾的數位足跡,就私人機構儲存資料及運用的範圍卻未正面回應。

觀諸德國、愛沙尼亞、日本均以專法授權政府發行晶片身分證,尤其德國《身分證及電子身分驗證法》就電子身分驗證功能的開通、資料蒐集、驗證及傳送的形式與程序、個資之蒐集與利用、有權確認身分機關及服務提供者之授權均有詳盡規範,這方面,我國的準備顯然不足。

經過律師團與台權會、開放文化基金會等民間團體的努力,行政院於2021年1月21日召開第3736次會議決議暫停換發eID,待訂定專法、取得社會共識後,再依法辦理。監察院亦於同年3月18日公告調查報告(110內調0010),指出內政部於推動換發eID的過程,已付出互信基礎不足等重大社會成本,應澈底檢討國民身分證相關法制及社會參與機制。

我們主張,為保障人民隱私權及資訊自主權,內政部在推行eID前,應先建立獨立的個資保護專責機關訂立專法或修法明確規範eID制度之目的及資料範圍,才能確保個人資料不會遭受公、私部門不當蒐集與利用。

進展

監察院陳訴:
2019.9.18 司改會與台權會就內政部推動eID所引發的程序、隱私保護爭議共同向監察院遞交陳訴書
2021.3.18 監察院公告調查報告(110內調0010),指出內政部於推動換發eID的過程,已付出互信基礎不足等重大社會成本,應徹底檢討國民身分證相關法制及社會參與機制

訴訟進程:
2020年2月成立律團,兩年半間開過超過25次義務律師團會議
2020.8.5 遞交行政起訴狀(預防性不作為訴訟)

立法研究:
2020年4月義務律師團為詳盡研究專法細節,特地請到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前研究員鍾宏彬老師翻譯了德國《身分證及電子身分驗證法》,並請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研究員邵允鍾老師協助核稿,並開源給大眾參考

法庭之友:

  1. 健保資料庫憲法訴訟案(會台字第13769號)
    2022.2.24 遞交法庭之友許可聲請書
    2022.3.8 收受憲法法庭許可裁定
    2022.3.18 遞交法庭之友意見書
    2022.4.19 遞交法庭之友意見書續狀

社會倡議:

  1. 記者會
    2020.5.14 強迫換發eID惹民怨,行政立法踹共回訴求
    2020.7.31 拒絕數位身分證!民團發起集體訴訟提告內政部
    2020.11.2 晶片身分證訴訟首次開庭!隱私疑慮未解,內政部搶明年一月試行
    2020.12.8 內政部0人出庭晶片身分證訴訟,不甩民間權利救濟
    2020.12.25 個資當懸賞?新竹市民拒當數位身分證白老鼠
    2021.1.5 強制換發政策不變,數位身分證第三次開庭
    2021.2.2 數位身分證計畫未廢止,人民第四次上法庭護資訊隱私
    2021.3.4 eID母法不明,相片管理辦法已進立法院
  2. 聲明
    2021.1.18 eID政策暫緩玩真的? 政府應完整說明「完備法制化」之內容
  3. 活動
    2022.8.20 數位法治與人權保障座談會|拒絕「被數位化」的權利: 評憲法法庭健保資料庫案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