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建立值得人民信賴的司法

司改會社工實習|累積努力,希望看見壓迫慢慢變少

游晴晴,台大社工系學生,2021年暑假實習期間,正值台灣疫情三級警戒。線上實習期間,晴晴與其他實習生一同完成陳敬鎧案的動畫影片,實體實習之後,也參與會內個案的面談與協助、持續策劃中秋節冤案倡議活動。有敏銳的視角、積極的行動、柔軟的心。實習結束,晴晴與大家分享這兩個月來的心得與觀察。

這是第一次的實習,為期兩個多月的時間。在這期間,我在司改會的組織倡議部擔任實習生,實習內容包含倡議內容的規劃、製作與執行。在實習的兩個多月裡,有了許多的收穫和成長,包含對於司改會的深入了解以及具體技能方面的成長和個人狀態上的釐清與反思。      

在具體技能的部分,包含對於社會工作的了解與應用、相關法律更深入的了解、倡議概念的實作以及相關影片剪輯和繪圖技能的提升。而在個人狀態上,則是在這兩個多月的實習過程中,在許多個案的觀察和團隊合作過程中,對於自身情緒有了更多的了解。透過在過程中的督導的協助與自身的反思,讓這一次的實習有了意想不到的成長與改變,對我而言是很珍貴的。而接著也會針對自己過程中學習亦或觀察到的內容,分別的進行一些說明。  

對社會工作的想像:從微觀到鉅視      

首先,針對社會工作的部分,起先選擇在司改會實習時,也曾有過:「這樣會不會很不『社工』」的疑問和擔心。不過在實習的過程中,對於自己這樣的疑問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和反思。首先,在實習過程中會發現其實「倡議」本身就是社會工作十分能夠加以運用的地方。如何透過自己所學所見化作一個倡議行動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包含對於倡議「語言」的選擇、倡議對象的設定和需求評估等等。而這些其實都與在社會工作中所蘊含的概念息息相關。同時,「倡議」本身,也是為了讓大眾能夠對於組織想表達的議題有更多的了解,甚至進一步產生支持組織行動的可能,亦是鉅視角度來的一種社會工作。      

此外,在實習過程中,也會發現在接觸當事人時,社會工作是無處不在的。如何透過會談了解覺察當事人的需求、同理當事人的處境,甚至針對一些危機的應變都能夠與我在社工系所學有所連結和對應。逸民(司改會北辦主任)曾經也告訴我們,即便我們可能不能真的救援到每個個案,卻可以在了解當事人需求後,給予一些能力範圍內的協助。而在我的理解中,這些協助可能包含了情緒的支持、同理傾聽或是相關資源的轉介等等。即便司改會的工作性質與傳統的社會工作有所不同,但社會工作的運用卻是十分廣泛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也讓我對於社會工作有了不同的感受和想法。      

同時,在面對一個個悲傷沈重的個案,如何調整自身的情緒,建立合適的界線,我認為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在這樣的助人工作中,唯有先保持自身狀態的良好,才可能有更多協助他人的空間,而這些也緊扣在自己對於情緒的覺察能力。在面對個案時,要如何建立彼此之間的界線,不帶來額外更多的成本,像是移情的狀況也是重要的。      

舉例來說,在實習過程中曾經見過因為釋字796出監的個案,在很漫長的在監歲月中,出監後的他早已和社會有很大的脫節,要如何好好的生存也變得不容易。在與當事人會談後,發現自己的情緒一直很沈重,會很強烈地感到心疼心痛。直到我覺察到自己這樣的情緒,並了解情緒的來源後,才透過與自己的對話和反思讓情緒有出口並消化。而過程中,我也從一開始會很難排解自己的情緒,到後來逐漸能夠在覺察、反思和建立界線的過程中有不同的體認與改變。    

在許多的時候,我們都習慣用一個較為「微觀」的角度看待社會工作,甚至有些將其限縮窄化為「直接服務」。但很多的時候社會工作的運用是能夠更廣泛多樣,因為在我們的核心理念中有著強烈以「人」為本的關懷與讓社會變好的觀點蘊含其中,也有許多的技巧不受限於直接服務中,使得許多的專業知識並不限縮於在直接服務或是傳統社工領域中使用。而這些也是我在實習過程中慢慢在觀察、感受與反思過程中才有的一個體認,也打破了自己原先認為社會工作難以實踐和狹隘的印象。      

總結來說,社工專業雖然在司改會沒有一個身為「社工」的職位存在,但社會工作的運用卻是無處不在的。不論是在面對當事人、一個個的案件或是倡議過程,社會工作中的許多專業知識與理念都以各種的角色存在於其中。而這也開闊了我對於社會工作的想像,回應了自身原先的疑問。  

深化對「倡議」的觀察與反思      

在組織倡議部的過程中,讓我對於倡議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以前會覺得倡議便是選擇一種方式表達想讓大眾知道的事,但在實習過程中我開始發現其實「倡議」並不那麼簡單。要如何選擇一種能夠讓閱聽人理解的「語言」本身便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而不同的議題有可能有不同需要被詮釋的面向,甚至有些議題存在著一些較為敏感的部分。      

以「陳敬鎧案」為例,一個被控告詐盲的視障冤案要透過什麼樣的倡議方式和角度讓大眾知道,並且帶來一些改變?      

在企劃過程中會發現,很多時候大眾對於視障者存在著許多的微歧視甚至是歧視。即便可能沒有惡意,但很多的表達是讓當事人感到不適的。同時,又因為對於議題的不了解和無法同理,使得倡議的過程中難以有所共鳴。在這個部分,我會認為除了先透過較為簡單的方式讓事件變得較為易懂以外,同時也要點出不理解的部分,如此一來才可能有更多突破的可能。也因此,在倡議這個案件的時候,我們小組選擇透過較為簡化的動畫方式,希望讓大家對於議題有初步的了解。

除此之外,在發想中秋倡議專案的過程中,也會發現,如何發想一個能夠讓大眾有興趣,甚至願意行動的事也並不容易。除了要先設定目標對象,在活動內容的設計上也要調整案件呈現的重點,讓活動得以聚焦,甚至進一步有被看見的可能。  

疫情下「溝通」的難處與應對      

在這次實習的過程中,因為COVID-19疫情的關係,前一個多月的實習都以線上為主。雖然線上能夠節省通勤的時間,但卻也多了許多溝通上無形的成本。在實習過程中我發現很多時候,因為無法面對面的討論,會使得溝通上變得困難。因為無法看見對方的表情和語氣,不僅容易有更多的猜想與衝突,也會使得討論的效率很嚴重的降低。常常發生的狀況便是,在討論過程中常常陷入沈默以至於無法有好的討論效益,團隊的氛圍也會相對的低落。      

而在這個部分,我也曾經和督導進行過討論。他和我提到了「團體動力」。以團體動力的角度進行觀察的話,觀察成員之間的組成,並尋找團體之間存在的各種動力,可能能夠找到一些改善的方式,也能夠適度的調整自身在團隊的角色。然而,在遠距討論的過程中,卻也本身就會讓一個團體的組成較為不完整,團體動力也會相對低落。      

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在遠距的時候討論上是真的會有一些困難的。但因為在倡議部第一個執行的企劃裡,我們組內的組成較為主動的人居多,並且工作內容也需要彼此合作,所以在團體動力的運作上相較其他組別完整許多。不過,也因為主動的人多,也會面臨討論上有衝突的時候,但在這個時候我們也會透過聆聽、討論和分析化解意見上的分歧,反而讓企劃變的多元完整。而我自己也透過觀察,發現團隊中的組成後,調整自己的角色,多半會是一個統整意見和分配執行的角色,因為如此一來,能夠整合不同的意見,並且讓大家都有表達的空間。      

舉例來說,在製作中秋倡議專案的時候,也會和夥伴有內容選擇和呈現上的衝突。但在這個時候我們會選擇用文字或是通話把彼此的意見都完整地表達出來,再針對不同的部分進行討論,包含了利弊的比較、製作時間和成效等等的考量,也因此能夠在最後呈現出一個比自己獨自製作來的完整的倡議專案。而在這個部分雖然會因為遠距使得情緒上的覺察較為困難,但我們也會通過更多的表達與詢問,不讓彼此陷入一個太慌張的狀態裡。不必太費心於猜測對方的情緒,讓遠距這件事不太大的影響溝通成本。      

綜合來說,有了遠距和實體的比較後,是會清楚發現遠距的溝通成本確實較高,有時候也會影響效益。但是,也能夠透過建立與分析團體動力針對困境的部分得到一些改善,畢竟有些時候的限制並不是我們能夠突破的。  

司改會由下而上的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是指在一個組織中,共同擁有的價值觀、信念和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在這段實習期間,我觀察到司改會亦擁有自身獨特的組織文化。司改會,雖然日常間面對著許多社會上較為弱勢的角落和許多的壓迫與沈重,但是會內卻有著和諧與相互關懷與同理的氣氛。      

以人的組成作為觀察角度,能夠發現司改會的成員包含正職、兼職、實習生與志工等,來自不同的年齡層、地區和科系背景。但是在這樣多元的組成裡,大家仍能守護共同的價值理念,形塑出屬於司改會獨特的組織文化。舉例而言,在我實習期間能夠深刻感受會內「由下而上」的動力,在司改會裡很多的行動不是由上向下的指揮與命令,很多時候是能夠由下而上的發起。在自己這次擔任組織倡議部實習生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的倡議內容,都是由實習生自由的發想與規劃,再與部門督導進行討論。在過程中,也能夠感受到很大的發揮空間,同時督導也能夠針對發想後的內容給予建議作出適時的調整。對我來說,這樣的經驗是十分有趣也深刻的,因為並非是單純執行被交辦的任務,而能夠透過對於議題的觀察與暸解,同時使用自己的各種工具,進行企劃的發現,並且進一步執行。而這也是我認為司改會十分重要的組織文化,也是特別珍貴的地方,「由下而上」的力量推動了組織的改變與彈性。同時,讓成員的關係變得更加友善與平等,沒有許多組織較為明顯的上對下關係。      

而這也體現在成員彼此的相處中,在我的觀察裡,成員之間雖然有不同的職位,但在日常的相處中是和諧對等的,不同部門的成員也會彼此關心和照顧。或許也可能是因為這樣的氛圍,讓每天要面對那麼多沈重的壓迫這件事變的不那麼難受一些。舉例來說,能夠發現雖然各部門有不同的工作內容,但大家仍然會利用有空的時間關心對方,能夠很日常地相處。而這個部分也是自己覺得在繁忙的工作中,較難做到的一個價值體現。    

累積自己的努力,希望看見壓迫慢慢變少      

總結來說,這次的實習在各方面上都讓我有許多的成長。不管是對於社會工作的認識、倡議的實踐,或是更多自我的成長。在過程中,也很深刻的發現,台灣當前的司法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社會上還有許多的壓迫存在,如何一步步帶來改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曾經聽過:「非營利組織存在的最終目標是組織消滅」意思大概也是如果有天社會能夠好到非營利組織不再需要存在的時候,那便是我們達成了自身的目標。儘管不是每一個行動都能夠看到很好的結果,但都能是個累積。而自己也特別喜歡在過程中的那些努力以及和會內夥伴的相處,即便看到壓迫還是會覺得低落難受,但卻也會覺得這些都能是讓大家更努力改變的一個能量,也會期待在逐漸改變的過程中,壓迫能夠慢慢變少。      

即便很多的時候也會覺得改變的幅度好像很小,能夠做的事好像不多,或是需要好漫長的等待。但這時候如果看見十多年甚至幾十年來都還堅持著、等待著自身清白的個案,便會覺得這些努力是值得的,也會希望大家的每一步都是改變的累積。同時,也很開心有機會來到司改會實習,希望自己的努力也是改變的一種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