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會|評鑑制度「仍待觀察」 人民還要再等多久? 法官、檢察官評鑑新制施行二周年
2022-12-06
在社會各界的長期努力及推動下,2011年終於依《法官法》啟動個案評鑑制度;並於2020年修法,使人民可直接針對法官或檢察官的違失行為請求評鑑。
去年9月2日,民間司改會針對法官、檢察官個案評鑑制度的施行,提出觀察報告,並認為成效不彰而有檢討的必要。對此,法官評鑑委員會於9月25日新聞稿指出:「由於新制上路始一年,具體成效仍待持續觀察及努力,尚難以目前請求評鑑之成立件數,論斷其成效。」
於第二年,民間司改會持續觀察新制施行的成效,總結來說,法評會雖然在調閱法庭錄音上更趨積極,但從案件終結的情形來看,新制上路第一年、第二年的變動不大。客觀而言,新制運作顯未能充分達到發現不適任法官、檢察官的成效。如未能整體檢討運作方式、修法,難期待制度的運作能自然改善,確有檢討、改善的必要。
從2020年7月~2022年7月兩年來的施行狀況觀之,兩會在施行的第二年的收案量,皆有增加。但就處理結果來說,仍與第一年的情形類似。兩年下來,關於「請求成立」的7件(法評會4件、檢評會3件)案件,及「請求不成立」但移請職務監督的3件(法評會1件、檢評會2件)案件,可整理如下:
# | 作成時間 | 案號 | 評鑑結果 | 受評鑑人 | 請求人 |
請求成立 | |||||
|
2020年4月16日 | 109年度檢評字第103號 | 請求成立。檢察官人事審議委員會決議警告處分。 | 甯◯◯檢察官 | 屏東地方檢察署 |
|
2020年11月12日 | 110年度評字第2號 | 請求成立。移送懲戒,建議撤職。 | 陳◯◯法官 | 士林地方檢察署 |
|
2021年1月15日 | 109年度檢評字第1號 | 請求成立。移送懲戒,建議申誡。 | 顏◯◯檢察官 |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
|
2021年3月29日 | 109年度評字第2號 | 請求成立。移送懲戒,建議撤職。 | 蔡◯◯法官 | 桃園地方法院 |
|
2021年11月22日 | 110年度檢評字第59號 | 請求成立。移送懲戒。 | 劉◯◯檢察官 | 臺北地方檢察署 |
|
2022年1月28日 | 110年度評字第3號 | 請求成立。移送懲戒,建議免除法官職務。 | 周◯◯法官 | 苗栗地方法院 |
|
2022年6月24日 | 111年度評字第3號 | 請求成立。移送懲戒,建議免除法官職務。 | 周◯◯法官 | 苗栗地方法院 |
請求不成立但移請職務監督 | |||||
|
2021年9月22日 | 110年度檢評字第77號 | 請求不成立。移請行政監督權人為適當之處分。 | 趙◯◯檢察官 | 高雄律師公會 |
|
2021年11月19日 | 109年度檢評字第192號 | 請求不成立。移請行政監督權人為適當之處分。 | 廖◯◯檢察官 | 民眾 |
|
2022年5月27日 | 111年度評字第2號 | 請求不成立。但於理由認應由院長為適當處分。 | 高◯◯法官 | 民眾 |
由上述資料可知,請求成立的案件皆為機關、團體提出,並無任何人民請求的案件。而就請求不成立,但有移請職務監督的案件,則有2件為人民請求。媒體曾將廖檢察官的案件報導為「人民請求評鑑成立首案」,但其實結果上仍未成立,而是移請首長進行監督。
也就是說,於新法上路二年後,共成立7件案件,且請求人皆非人民,在人民直接請求評鑑的案件中,至今仍未有任何案件能成立請求。縱使加上今年10月30日法評會三度移送周法官的案件,結果也未改變。
其實,法評會調閱法庭錄音的案件量於第二年度已大幅增加。再觀察評鑑決議的內容可發現,只要民眾表明法官有態度不佳的情形,法評會原則上皆會勘驗開庭錄音光碟,發動調查的門檻並不高,應值肯定。另一方面,檢評會勘驗開庭錄音的案件,仍屬罕見,應盤點投入的人力及調查流程,向法評會學習。
但從結果上來看,兩會案件成立的情形並無太大差異。究竟應如何改善?
以檢評會來說,目前約有25%的民眾因為身分屬於「告發人」,而使得請求被直接排除。但如果告發人有出庭受詢問,並因檢察官的違失行為受影響,而現行《法官法》卻直接排除,確有速斷之失。
以法評會來說,目前雖有積極調閱光碟,但似未就調閱的情形、結果通知當事人。在評鑑委員會未能擴大給予民眾口頭陳述的機會前,就此應通知民眾並給予閱覽、補充意見的機會。
然而,縱使評鑑委員會能補強上述的問題,結果上能否增進法官、檢察官評鑑制度的效能,仍令人懷疑。對此,因第二年的施行情形與第一年大致相同,因此我們綜合兩年度的觀察,列出7點建議如下:
最後,就目前成立的案件皆為機關移送的趨勢,可以發現各法院院長、地檢署檢察長站在最瞭解審檢辦案的第一線,對由首長及時發動監督、改善的成本也最低、成效也最迅速。因此,我們再次呼籲司法院就如何加強首長為「職務監督」的義務,應有更積極、具體的作為,以透過司法內部的快速反省,提升人民對司法的信任。
總結而言,新制上路第一年、第二年的情形變動不大,新制的運作顯未能充分達到發現不適任法官、檢察官的成效。如未能整體檢討運作方式、修法,實難期待制度的運作能自然改善,長此以往,或又發生個案評鑑應處理而未能處理的個案時,恐再傷害人民對司法的期待。
附件
林思銘/立法委員
陳歐珀/立法委員
邱顯智/立法委員
林永頌/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董事長
黃旭田/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常務董事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法律政策部主任 呂政諺律師
電話:02-2523-1178#37
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