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建立值得人民信賴的司法

座談側記|從人頭詐騙案談起——落入圈套的代罪羔羊

本座談側記是記錄2021年8月28日【系統性司法人權問題座談會:從人頭詐騙案談起】。
較為完整的與談內容,請參座談紀錄

樂聲奏起,線上座談會展開序幕。淒涼的背景音樂使座談會瀰漫著詭譎緊張的氛圍,忽快忽慢的節奏彷彿玩弄著人心,錯綜複雜的音符呈現出人頭帳戶撲朔迷離之貌和當事人心急如焚又無可奈何的心境。

座談會的上半場,三名律師各自分享了數名有罪和無罪的個案,並藉由當事人的經歷呈現出司法系統的疏漏。根據司改會統計,人頭帳戶的全國有罪率為96%,也就是說人頭帳戶案一旦被起訴,十件有九件都會被判有罪,定罪率可說是高得嚇人。人頭帳戶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為了要借款而交付帳戶;第二種是為了應徵工作而交付帳戶;第三種是不小心遺失帳戶。

「有許多涉入本案的人因經濟上有困難,所以當他看到有貸款機會,他就會想辦法去申請;當他看到有人提供工作機會,也會想辦法去爭取,根本不會多想。而這些已經在懸崖邊緣的人在承擔罪責之後,往後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險峻,犯罪記錄使他們在向銀行貸款或是求職上屢屢碰壁。」

—徐偉群 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副教授

現在的詐騙手法高端、真偽難辨,且許多人處於急需用錢的情況下時,根本不會顧慮太多,這些看似可疑的求職廣告或是貸款網站,對他們而言猶如一線生機,能夠立即改善經濟困境。詐騙集團將謊言精美地包裝成一系列看似有理的話術,把當事人騙得團團轉,使其一步步落入圈套之中,並在交出帳戶的那一刻,徹底成了任人宰割的代罪羔羊。這些帳戶遭詐騙集團非法利用的受害者最後成為了被告,被冠上了詐欺或洗錢的罪名,甚至成為受刑人代替詐騙集團賠償與背負刑責。

「人頭帳戶實務上最常見的三大辯解:第一個是帳戶遺失、第二個是找工作、第三個是因為信用不好,無法向銀行借錢,所以只能尋求他方管道借貸。我們每月大概有10至20件幫助詐欺案,第一個人開庭說他帳戶不見,好,確實有可能;第二個說帳戶不見、第三個也說不見、第四個又說不見,每個人所講的辯解都大同小異,究竟該如何辨識誰在說謊?」

—姜長志 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當事人主觀上是否有幫助詐騙集團之故意存在?眾說紛紜,這也是人頭帳戶案最棘手之處。當事人固然會表示自己並不知情,帳戶是遭有心人士利用,自己並無詐取他人錢財之意圖,但檢警對於這千篇一律的說詞早已麻痺,況且證據確鑿,確實有被騙取錢財的受害者,贓款也存於當事人名下的戶頭內,若拿不出聯繫紀錄、對話截圖或廣告傳單等跡證,實在難以讓人區辨當事人話語的可性度。對此,姜檢察官以檢方立場表示他們並不是一律要起訴被告,重點是判斷被告講的到底是真是假,非常的困難,同時激憤地說:「檢察官沒有績效制度,我們大可都採不起訴,五點準時下班。」

隨著科技的發展,詐騙手法也不斷地更進。從姜檢察官的分享中可知,詐騙集團對於被查緝的後續處理可說是聊若指掌,在詐騙界還流傳著各式各樣的「教戰守則」,上頭明確記載著如何應付法官、檢察官與警察的問題,還有該如何保留對自己有利的證據,方便往後脫罪使用。所以,在每個月幾十件的人頭帳戶案中確實不排除有冤案的可能性,但每個人的說詞辯解與事發經過都有許多相似之處,要區分被告到底是具有真實無辜的可憐人,還是訓練有素的詐騙集團成員著實困難,就連任職十多年的檢察官面對這類案子也無法一眼識破真偽。

這場講座邀請了律師、教授與檢察官做為講者,實務經驗與學術見解的衝突在講座中真實上演,三方皆闡述了各自的立場與看法,彼此激盪然後互相了解。琴聲仍在耳邊迴盪,座談會所帶來的衝擊也餘悸猶存於我的心中,身為一個非法律系的平凡大學生對於系統性司法問題無法提出解決之道,對於實務場域上如何區辯當事人是否在說謊也毫無頭緒,只能不斷警惕自己小心謹慎,別讓自己成為詐騙集團的代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