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建立值得人民信賴的司法

實習心得|不斷的倡議,慢慢的就會有更多人聽到,就是發生改變的契機

過往對於司改會從事領域的印象多半是有關冤案的救援,但此次實習接觸了更多法案推動、監督行動、倡議行動的部分,讓我對司改會有更深層的認識。

有次實習時在協助整理司改會針對肇事逃逸修法的記者會逐字稿,當時因整理內容的緣故,跟著聽完了整場記者會,該記者會的召開主要是因為政院版的肇事逃逸修訂草案稍嫌草率,司改會緊急跳出說明了政院版的不足,並希望立法院在修法時能及時拉回,同時也提供了許多良好的修法建議;最後隔了幾天在新聞上看到新法的內容,我想司改會那場記者會的呼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在與此同時讓我深刻感受到司改會在法案推動上的努力,並體會到不管是在法案或是社會議題上,發聲、倡議的重要性,肯願意跳出來發聲,就可能發生改變。

這次實習的過程,亦參與了國民法官觀察團,在觀察的過程及事前的準備中,讓我對於即將上路的國民法官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並從過程中觀察到尚需改善的層面,藉由觀察不斷的找出問題,以讓這個制度能更加的完善,頗具有成就感,另其他組的成員也有做各國人民參審制度的比較法研究,從中即能看出司改會在法案推動及研究上的用心。

最後我在司改會的實習內容為偵查不公開相關議題的整理,偵查不公開除了維持檢警調的偵查優勢外,犯罪嫌疑人、被告的名譽也是極為重要的,若有違反偵查不公開,會造成媒體形塑、社會輿論公審等等的問題,即便最後該犯罪嫌疑人確實有罪,社會已經認定他是一個十惡不赦之人的情況下,將形成法官在判決上無形的壓力,且現行實務上,濫用社會公益、社會重大矚目事件為公開理由的狀況層出不窮;更嚴重的是,若即便嫌疑人被判無罪或是不起訴,該受冤屈之人的名譽及社會給他貼上的標籤,也很難去平復,以媽媽嘴案的呂炳宏為例,時至今日都有人看到他時,依舊議論其不是殺人犯嗎?偵查不公開這個議題,社會大眾對其敏感度可能不較其他議題來的高,且一般民眾受到因違反偵查不公開的損害時,亦難以獨自去向行政機關對抗,遑論訴訟,就連基本的更正啟事,一般大眾的能力都甚難有力度的向侵害其權利的單位要求更正,實務上因違反偵查不公開而受到國家賠償的案件亦是屈指可數,在這資訊量爆炸,傳遞速度極快的現代,偵查不公開這個議題是很值得我們去重視的,司改會願意持續的監督並協助受害者打國賠訴訟,我覺得非常的難能可貴,及十分值得鼓勵並給予支持的。

總結本次的實習,接觸了許多司改會在議題倡議、法案推動的工作,也對司改會從事的領域有更寬廣的了解。在這過程中我深感經由不斷的倡議,慢慢的就會有更多人聽到,在更多人有意識的狀況下,就是發生改變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