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而上建立值得人民信賴的司法

跪求~司法改革「會議」能這樣開嗎?

蔡英文承諾要召開全國司法改革會議,開啟無限想像。像1999年那樣顯然不是很成功,只有審檢辯學關起門來開會,除了人民的聲音仍然缺席,也難逃又是「由上而下」的老批評,不是一個理想的典範。然而,即便早在1999年直到現在,大家都在思索一樣的問題:「司法的使用者」在哪裡?

會使用到司法的人,也就是司法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就應該為了他們作出符合他們需求的改革。然而,民主政治的基本問題也會隨之浮上台面:如果直接民主技術尚不可行,如何代議?誰又能代表誰?如何決定議題?如何討論?如何決策?儘管想法或許還不算是非常成熟,我們從vTaiwan團隊,成功扮演媒介平台,在「Uber」和「Airbnb」這兩個議題上,徵集意見、網上討論、形成建議、最後由行政部門作成決策的成功,看到了一絲絲曙光。

vTaiwan在網路型議題的成功

vTaiwan團隊不吝與我們的分享,設計這個「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對話溝通平台(multi-stakeholder dialogue platform)」的初衷,是為了協助事務官形成決策。他們認為,台灣事實上有蠻好的「文官中立」傳統,甚至於台灣是先有文官、才有民主政治。

台灣的文官很優秀,也常常是最能夠提出解決之道的人。可惜的是,在台灣尚屬初嫩的民主政治裡,文官常常因為不願冒進,以免做事「有功沒賞、打破要賠」,因此就「不做不錯」。僅管可能是非常重要,但是只要爭議大的議題,就容易被擱置。然而,一直擱置也不是辦法,因為後續還會有面對不完的陳情與抗爭。文官常常進退維谷。

基於這個解決文官困境的出發點,vTaiwan建構了一個平台,讓利害關係人可以在這個平台上,於一定時程內提出意見,並且行政機關亦願意在七日內初步回應,方便讓利害關係人再討論與提出建議。

由於整個的討論過程透明,全程被記錄,還方便未能即時參與者的後續追蹤,最後大家的意見就可以聚焦。當慢慢聚攏問題的爭點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時,儘管彼此的解決方案不一定全然相同,但光是討論的過程,就已經促進彼此對異同的理解,不再是各說各話,而是至少能夠理解對方為什麼這樣說話。

如果有相當數量的利害關係人參與討論,最後事務官與政務官的決策,也會具有相當程度的民主正當性。而且,這個正當性不只是來自於「數人頭」,更是來自於決策的過程,早已經過數次來回的討論與修正,任何人均可以透過網路的會議影像、逐字稿會議紀錄、各方說明簡報檔來檢視,證明它應該算是一個「慎思熟慮」、絕對是「很有誠意」的決策。

網路世界的優點與極限

當然,前述的文字說明過於抽象,直接連上vTaiwan的網站,讀者就比較能體會。但是這樣的對話溝通平台,有一個先天的限制,就是關心某個議題的利害關係人,大致上都會使用網路。例如Uber和Airbnb,顯然是網路族群才會使用的服務。

司法改革的議題眾多,大部分的利害關係人可能也不是網路族群,如果網路族群沒有達到一定的數量,討論與參與就不會太熱烈,這就是網路世界的優點與極限。網路讓司法改革議題有全民參與的可能性,但是技術性的門檻又把相當數量的利益關係人隔除在外。

於是,相當數量的實體平台,或許是必要的。除了適合在網路上討論的司法改革議題之外,其它的議題,就運用相同的互動與溝通原理,在實體平台上討論。當然,實體平台操作首先要克服的,還是如何降低門檻,吸引民眾來討論。

這實在是一個不小的司法改革工程,若能持續下去,相信遠比三天「大拜拜式」的全國司法改革會議有意義太多了,因為,這些活動的本身,就是一個「培力全民具備法治素養」的工程,不只是一場炫麗的煙火秀,結束就回歸平常,彷彿不曾發生。

走筆至此,不由得又想起了大家固然贊成「人民參與審判」,然而對於採取參審制或陪審制仍莫衷一是。靜心細想,或許一場又一場的陪審團審判,正是一個全民培力法治素養的實體平台。畢竟,有什麼比實際、甚至爭議性的案件,更能吸引人民討論?還有什麼比真正來擔任法官,還算的上是深度參與呢?

我們衷心期待蔡英文能召開深化民主的「司法改革會議」,也期待它不只是「開會」這麼簡單。

※本文刊登於2016.2.22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